本篇文章1295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斷定刷到過如許的尷尬:安慶的振風塔在友人圈發10次,點贊還沒隔壁合肥的奶茶店多?客歲某景區花20萬拍宣揚片,播放量還沒素人拍的15秒倒扒獅街夜景高!這事兒真不怪安慶沒料,客歲俞敏洪16小時直播帶火安慶文旅,1800萬人次觀看,秘密全藏在新聞營銷里。今天咱們就扒開這一個讓城市IP起死回生的流量密鑰。
靈魂拷問:顯明有陳獨秀舊居、黃梅戲發源地這些硬核文明,為啥總打不過網紅城市?看兩組對比文案就懂:
× "國家史實文明名城 百年省會 地靈人杰"
√ "00后大學生夜游倒扒獅街,意外發現鄧稼先童年練字的石板路"
看出差距沒?數據表現,帶人物故事的文旅文案轉化率比傳統宣揚高67%
新手常踩的坑:
舉一個真實翻車案例:某景區砸錢推"天柱山自然氧吧"概念,終局年輕人批評:"不如說是中老年登山協會基地"。厥后改成"00后拍照師發現山頂云海像游戲場景",預約量兩周漲3倍。
× 原句:"安慶是陳獨秀家鄉"
√ 神改編:
"外賣小哥在陳延年讀書處接單,突然發現點餐人叫'喬年'——監控拍下他盯著門牌發愣的3分鐘"
這寫法讓該景點抖音話題播放量破500萬,出于抓住了年輕人對史實人物的二次元設想
"江毛水餃老師傅清晨3點調餡被直播,網友發現他用的搟面杖刻著'胡玉美1932'"
老字號+竊視視角的組合拳,讓百年邁店突然成為打卡點,日均客流量翻4倍
"工地大叔下班唱黃梅戲走紅,被再芬劇院邀請同臺,網友:這才算是民間藝術家"
這種反差人設自帶傳播力,相關視頻播放量累計超2億
有景區經營問:"故事也編了,為啥流量仍是差?"深扒50+失敗案例發現:
客歲某古鎮把"青石板路"改成"穿漢服走這里會觸發隱藏照相點",00后游客占比從12%飆到58%。記著:90后要的是可介入的沉浸感,不是被動接受說教。
看淄博燒烤怎么玩的?用短視頻打造"小餅烤爐加蘸料"三件套符號。安慶完整可能搞:
據說有團隊正在開拓"鄧稼先的核彈密鑰"密屋逃走,把愛國培育變成實景游戲。這種玩法倘若寫成"北大物理系學霸群體被困安慶"的軟文,相對爆!
在文旅圈混了八年,發現個怪景象:越是文明底蘊深的地方,越容易端著架子做宣揚。下次寫安慶軟文前,先問自己:
對了,你見過最絕的城市宣揚文案是啥?是誰人"在蚌埠吃燒餅夾里脊趁便撿珍珠",仍是"來鶴崗買房送戶籍"的騷操作?批評區等你來掰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