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57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哎,你發現沒有?近來友人圈總刷到那種讓人鼻子一酸的推文。顯明在講家常菜做法,看著看著眼眶就濕了;顯明是推舉洗衣液,終局讀著讀著想起逝世的奶奶...這些讓人又哭又轉的"生涯感情軟文",背后到底藏著什么邪術?
上周街坊李姐找我抱怨:"我在母嬰號寫了20篇育兒經,閱讀量加起來還沒別人一篇講婆婆的爆款多。"我翻了她文章,滿是"迷信喂養""準確早教"這一類硬學識。
能打動民氣的生涯軟文勵志短句子,得這么玩:
舉一個活例子:某家政平臺推文里,保潔阿姨在顧客家冰箱貼發現的便利貼——"媽,降壓藥在左邊第三格,天天別忘了",這故事讓當月咨詢量暴漲3倍。你看,情緒鉤子就得掛在這些生涯褶皺里。
上個月有個反面課本:某家具店推文寫"咱們的沙發能讓家室更溫暖",終局批評區都在問"能拆洗嗎?"。厥后改成"完婚十年,老公終于在這張沙發上找到了他的專屬凹陷",當天咨詢量就爆了。
萬能故事公式 = 日常意外 + 物品見證 + 開放式結尾
比如說寫父母愛情:
"我媽總嫌我爸買的豆漿機占地方,直到貳心梗住院。當初天天早上6點,廚房定時響起豆漿機的轟鳴——那是老太太在給昏迷的老頭子錄'生涯音效'"
植入點:某品牌豆漿機的25年質保服侍(自然不?)
再比如說寫親子關系:
"女兒在作文里寫'媽媽是外賣員'被同學嘲笑,直到暴雨天校門口出現個貼滿奧特曼貼紙的外賣箱"
植入點:外賣平臺新推出的個性裝備定制服侍
發布時間玄學:
神復興套路:
冷飯熱炒秘訣:
三個月前的推文加句"厥后呢?",比如說:"誰人暴雨天送外賣的媽媽,昨天女兒高考放榜了..."
干了五年文案,我最深的體會是:生涯感情軟文就像腌酸菜——時間不到不入味,鹽放多了會發苦。新手最容易犯的錯,就是急著往文章里塞商品,跟相親第一次見面就掏戶口本似的。
前兩天有個學生問我:"要不要報班學共情寫作?"我說你真想學,來日早上去菜商圈蹲兩小時,看大媽怎么跟魚販子砍價,比上十節課管用。那些讓你起雞皮疙瘩的生涯細節,才算是非常好的寫作老師。
對了,近來發現個邪門規律:帶錯誤字的推文反而互動高。估計是受眾以為"這小編亦是一個大活人",你們說是不是這一個理兒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