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179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上周暴雨夜,便利店老板娘在友人圈寫了段話:"收銀臺積水映著日光燈,像盛了碗碎玉輪"。沒想到這句順手記載,竟被本地商場買去做了七夕營銷文案。你看,會寫心情的人,連雨洼都能變成金礦!
"我連日志都寫不清晰,還能軟文寫作?"——先看兩組對比:
日常記載 | 軟文的寫法 | 效果差異 |
---|---|---|
"新買的咖啡機很好用" | "天天清晨5:30,金屬手柄與陶瓷杯的碰撞聲,成了比鬧鐘更存在效果的蘇醒劑" | 轉化率高3倍 |
"公園荷花開了" | "站在第7塊青石板往東看,能捕捉到睡蓮睜眼的霎時" | 閱讀時長多47秒 |
客歲教小區保安老張改造友人圈,他把值班日常寫成《深夜視察報告》,當初有物業公司費錢請他寫培訓手冊。記著:詳細到分鐘的動作描寫+反常識視角=值錢文案
"顯明寫的是我的故事,為啥受眾都說看到自己?" 法門在于制造"影象鉤子":
茶飲品牌"浮生記"的爆款推文就是個典型——他們沒寫奶茶配方,反而描寫"杯壁凝固的水珠劃過外賣單字跡"的場景,讓訂單量暴漲200%。這印證了:感官細節比賣點列舉更存在穿透力
"寫得再好也只能收獲點贊?" 2024年這些新平臺正在收購情緒碎片:
友人小敏更絕,她把仳離閱歷拆成21篇"重生日志",不但賺夠療愈旅費,還接到情緒咨詢所邀約。中心要:給情緒裝進度條,讓受眾追著問"厥后呢"
幫人改稿五年,總結出最要命的三大坑:
有個反面課本:面館老板硬在抗疫故過后加"感恩苦難",終局被罵到刪文。記著:真實的不完善比虛偽的圓滿更動人
從共同的142個案例中挖到猛料:
最震撼的是某養老院征集"遺憾故事",本來想用于內部培訓,終局被文旅團體看中做成沉浸式戲院,年營收增強800萬。這證實:會寫心情的人,正在重新定義代價準則
說個有意思的景象:近來連殯葬公司都在征集"性命故事",街坊奶奶寫的《給老伴挑假牙的日子》被刻成墓志銘。你看,在這一個算法統治的時期,人類獨有的情緒顆粒度,反而成了最硬的通貨。就像我常提到的:當你學會采用筆墨腌制心情,時間自然會給你本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