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27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"過年過節不收禮"的魔性旋律一響,你是不是立刻能接出下半句?這一個誕生27年的保健品品牌,硬是靠土味廣告在劇烈競爭中殺出血路。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,腦白金的營銷套路到底藏著什么門道。
1. 洗腦廣告的精準打擊
1998年誰人冬天,史玉柱在無錫弄堂里蹲了三個月,發現老年人最怕后代亂費錢。于是誕生了那句"今年過節不收禮",直接把商品定位成"孝順代名詞"。這一個盤算有多狠?當年江陰商圈月業務額從15萬暴漲到100萬只用了30天。
2. 情緒捆綁的連環計
你以為廣告只在電視臺播?他們連菜商圈都不放過。2001年春節前,武漢某菜場的攤主們突然群體播放"收禮只收腦白金",買菜的大媽們被轟炸得條件反射般掏錢。這種場景化植入比當初的大數據推歸還精準。
3. 渠道組合拳的威力
看一看他們2003年的渠道配比:
渠道范例 | 投入占比 | 效果指數 |
---|---|---|
地方衛視 | 45% | |
報紙軟文費用 | 30% | |
社區運動 | 15% | |
藥店陳列 | 10% |
這種"電視洗腦+報紙科普+終端攔阻"的三板斧,讓競品根本找不到沖破口。
① 軟文矩陣的暗度陳倉
早期在《健康報》連載的"人類可能永葆青春?"系列,看著像科普文章,最后話鋒一轉引出腦白金成分。這種"威嚇式營銷"讓當年新聞閉塞的老百姓深信不疑,轉化率高得嚇人。
② 節日營銷的飽和攻擊
中秋春節前20天啟動"送禮季",全體廣告位換成紅金包裝。2005年鄭州商圈做過測試:提前鋪貨的藥店,販賣額比常設進貨的高出3倍。法門在于視覺疲乏戰術——讓你煩到記著。
③ 價錢錨定的心理游戲
68元/盒的定價暗藏玄機:比個別保健品貴30%,但又比入口商品便宜50%。這種"輕奢定位"既撐起品牌調性,又不至于讓受眾肉疼。
看一看這些數據:
但硬幣總有另一面。2010年后,伴隨電商突起和監禁收緊,適度依附傳統渠道的弊端顯現。2015年某次潛伏顧客調研表現,30歲以下群體認知度不足20%,暴露出品牌老化危急。
探索這一個案例三年,發現兩個致命傷:
不過必須承認,他們把場景營銷玩到了極致。客歲在縣城超市看到個有趣景象:腦白金和六個核桃永遠擺在收銀臺旁邊,這種"臨門一腳"的陳列聰明,當初良多新開銷品牌都沒學會。
扒了近來三年財報發現:
這些數字說明什么?腦白金正在變成"銀發金融"的活化石。說切實的,當年那套打法放當初斷定玩不轉,但他們對人性缺陷的把握,至今依然是營銷課的經典教案。
話說返來,下次再看到那些土味廣告,別急著嘲笑??赡茉谒蚕⑷f變的商圈活過四分之一個紀元,本身就是種了不得的生存聰明。只是不知道當最后一批忠實網民老去,這一個傳奇品牌還能蹦跶多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