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77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么網上有那么多關于“臺灣人生”的文章?點開來,好像都在講一種很相似的生活態度:小確幸、慢步調、重視人情味……但這真的是全部嗎?還是說,這其實是一種被精心“寫”出來的軟文現象?我們真的活成那樣,還是……我們只是被某種敘事給“軟”化了?
簡單來說,就是一種描繪臺灣生活方式的文章。它通常很溫暖、很治愈,強調生活中的美好小事。比如:“臺南巷弄里的貓”、“臺北咖啡館的午后”、“臺東的慢生活”……你肯定看過類似的。
但問題是,這種文章看多了,會不會反而讓我們對真實的生活產生一種……錯覺?好像我們的生活就應該是那樣,永遠陽光明媚,永遠歲月靜好。
這或許暗示了一種集體潛意識的向往:我們渴望被認可,渴望一種獨特的生活標簽。
這其實挺有意思的。你想啊,現代生活壓力這么大,誰不想偶爾逃離一下?而“臺灣人生軟文”正好提供了一個出口。它讓我們覺得,誒,好像慢下來生活是可能的,而且就在我們身邊。
不過話說回來,這種流行也不是偶然。背后有幾個推手:
但具體這種敘事是如何從個人感受逐漸變成一種廣泛傳播的模板的,其形成機制可能還需要更多觀察。
這里就出現一個巨大的gap(落差)。軟文里的臺灣,經常是:
但現實中的我們,同樣要面對: * 高昂的房價 * 停滯的薪資 * 競爭的職場 * 政治的紛擾
軟文呈現的是一種“濾鏡下的精華”,而真實人生是得處理所有瑣碎和不堪。 這倒不是說軟文都在騙人,那些美好瞬間確實存在,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。如果我們只用軟文的尺度來衡量自己的生活,很容易感到焦慮和不滿足。
多多少少,肯定有。比如:
就像那家超級有名的臺北牛肉面店。軟文里會說:”老板堅持古法熬煮,湯頭濃郁,是一種時間的藝術?!?但實際你可能會遇到:排隊一小時、位置擁擠、老板脾氣可能還不太好。 那碗面可能真的好吃,但整個體驗是復合的,不像軟文里那么純粹唯美。
我的看法是:可以看,但別當真;可以向往,但別照搬。
把它當作一種靈感參考,一種心情的調劑,就好。就像你看一部溫暖的電影,會感動,但不會認為人生每天都該像電影結局。
真正的生活,是由無數個普通甚至無聊的時刻組成的。能夠發現平凡日子里的亮點,比一味去追求軟文里的樣板人生,要重要得多。
最后,也許我們可以換個想法。 不必去羨慕別人筆下的生活,也不用刻意活成某種模板。最棒的“臺灣人生軟文”,其實是用你自己的方式,過出來的。 哪怕它不完美,有點忙亂,偶爾還爆氣,但那才是真實、有血有肉的故事啊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