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1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這種感覺?某天深夜,突然特別想念以前的老同學,那些一起逃課、一起在操場吹牛、一起暗戀某個人的日子,唰一下全涌出來了。但你翻遍手機,卻發現……好像沒什么東西能立刻抓住那種感覺。幾張模糊的照片?一段沒頭沒尾的視頻?是不是缺了點什么?
對,缺的就是一個專門的地方,一個能把所有碎片拼起來、讓你一秒回到過去的——“同學像冊”。
先別急著說“哦就是云相冊嘛”。沒那么簡單。你想啊,普通相冊是你自己的,你的視角,你的回憶。但同學像冊是集體的,是共享的記憶。每個人手機里都藏著別人不知道的碎片:比如你記得當年籃球賽輸了,你很沮喪,但你可能不知道,隔壁班班長手機里存著一張你賽后咬著牙不甘心的側臉,特別帥。
這種拼圖效應,是獨自回憶絕對達不到的。
好問題。微信群里不也能發照片嗎?是,但……體驗完全不一樣。微信群里的照片,就像扔進時間線的紙片,刷一下就沒了,很難找。而且那種感覺是臨時的、碎片的。
但一個專門的像冊,是有意的、被鄭重存放的東西。你會特意去挑那張照片,寫兩句話,然后上傳。這個動作本身,就是對那段回憶的一次致敬。而且,沒有其他雜七雜八的聊天信息干擾,這里只有純粹的青春。
不過話說回來,微信的便利性無可替代,但或許正因如此,我們才更需要一個只專注于“保存”的地方?
搞個相冊誰不會?但要想讓它活起來,而不是變成又一個電子墳場,有點講究。
具體哪家平臺最合適……這個我可能沒法給絕對答案,得大家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一起商量。
我有個朋友,他們高中畢業十年了。之前同學群半死不活,除了拼多多砍刀,基本沒人說話。后來有個同學把孩子照片發群里,突然有人感慨:“哎你看這眼睛,好像他爸當年?。 本瓦@么一句,炸出好多潛水的。
有人順勢提議:“咱建個專屬相冊吧,就存老照片和娃的照片,看誰遺傳誰!”
結果一下就火了。大家不僅翻箱倒柜找老照片,還開始對比“爸年輕帥還是兒子帥”,氛圍特別輕松?,F在那個像冊成了他們群最活躍的地方,甚至促成了好幾次線下聚會。一個相冊,莫名其妙地把散了的人心,又攏了攏。這或許暗示,共同回憶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強大的連接點之一。
想想看,照片和記憶這東西,很奇怪。當時覺得普通的一天,過后回看,可能會發現那是我們回不去的、最好的一天。同學像冊就是在對抗遺忘,幫我們把那些閃亮的日子打包收藏。
它不是什么高科技,就是一份心意,一個所有人都能參與的時光膠囊。如果你也有點心動,不如現在就動手,在同學群里吼一嗓子?
“嘿,咱們,建個自己的像冊吧?”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