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9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是不是也刷到過那種——看完就想立刻下單的廣告文章?明明知道是廣告,卻忍不住往下讀,甚至還會轉發給朋友?這種讓人上頭的魔力,就是品牌營銷軟文的終極目標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聊聊,這東西到底怎么寫才有效。
先問個扎心的問題:你寫的"軟文",是不是總帶著"走過路過不要錯過"的夜市叫賣感?問題可能出在這幾個地方:
去年有個典型案例:某新銳奶茶品牌初稿寫著"采用新西蘭奶源+日本抹茶",改版后變成"凌晨5點,京都茶農輕摘下的嫩芽,遇上南半球牧場的黃金奶線",轉化率直接翻了3倍。
看看這些藏在生活中的高手操作:
- 知乎熱帖《25歲女生該不該買保險》最后帶出某保險產品
- 美食博主"偶然發現"的寶藏小店其實是品牌聯名店
- 情感故事里女主用的護膚品總給特寫鏡頭
核心就倆字:埋伏。就像追劇時突然插播廣告你會快進,但要是廣告本身就是劇情呢?
(敲黑板)別急著動筆,先拿張紙回答:
1. 目標人群半夜刷手機時最焦慮什么?
(比如母嬰產品瞄準寶媽們的睡眠剝奪)
2. 產品能自然嵌入什么生活場景?
(健身餐可以出現在加班、約會、野餐等劇情里)
3. 讀者轉發時需要什么"正當理由"?
("轉發這篇職場干貨"比"轉發這個廣告"體面多了)
不過話說回來,這些套路用多了也會失效,關鍵還是得找到產品和讀者之間的真共鳴。
有個血淚教訓:某美妝品牌寫了篇2000字成分解析,后來改成"閨蜜問我為什么突然變白"的聊天體,咨詢量暴漲但具體轉化率數據...呃這個我還沒拿到準確數字。
寫完務必對照:
1. 如果刪掉品牌名,這還是篇有用/有趣的內容嗎?
2. 陌生人會自愿轉發到朋友圈嗎?
3. 讀者能馬上說出"這是寫給哪種人"的嗎?
像最近爆火的某露營品牌,先把《當代人逃離城市的100種方式》做成互動H5,最后才輕描淡寫帶出產品,這種操作就很有借鑒價值——雖然成本可能有點高。
試著做這個練習:
1. 找出目標用戶最近點贊的3篇非廣告熱文
2. 用熒光筆標出所有情緒爆發點
3. 把產品賣點翻譯成這些情緒語言
比如"防水面料"可以變成"暴雨天終于不用抱著電腦狂奔","有機成分"說成"能讓敏感肌敢用猛藥的安全牌"。或許暗示著,所有好營銷本質上都是情緒翻譯器。
最后扔個王炸問題:如果你寫的軟文能幫讀者解決一個痛點,那這個痛點值多少錢?想明白這個,那些"求轉發""求點贊"的乞討式結尾就可以扔進垃圾桶了。記住啊,讓人行動的不是漂亮話,而是戳心窩的痛感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