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33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想過,如果疫情突然在你的城市暴發,生活會變成什么樣?超市里的菜還夠嗎?生病了能去醫院嗎?社區會有人管嗎?2021年那個冬天的哈爾濱,就真實地經歷了這一切。但你知道嗎?和最初的慌亂不同,這次疫情里,涌現出了太多讓人暖心的故事和意想不到的智慧。
我記得特別清楚,新聞突然說哈爾濱發現了確診病例。一下子,整座城市好像被按了慢放鍵。街上人少了,商場關了,小區門口又開始測體溫了。說實在的,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,畢竟之前太平靜了,這突然一來,有點懵。
但懵歸懵,反應也是真的快。當天晚上,各個社區的微信群就炸了,不是傳謠言,而是社區工作人員開始發通知:哪兒能做核酸、菜市場還開不開、家里有老人怎么辦……信息透明得很,這讓人心里一下子就踏實了不少。
疫情一來,普通人最關心的無非就三件事:吃的咋辦、病了咋看、孩子咋整。哈爾濱這事兒上,還真有點東西可以說。
? 吃的不用搶,配送網絡比想象中靠譜 一開始也有人跑去超市囤貨,但很快就發現,根本沒必要。政府快速協調了幾家大型超市和本地電商平臺,搞起了無接觸配送。志愿者幫忙送菜上門,尤其是獨居老人,社區還專門登記,優先保障。這或許暗示,一個城市的應急供應鏈,真的能在關鍵時刻頂上去。
? 看病沒耽誤,綠色通道一直開著 雖然小區封控了,但醫院從來沒關門。有個朋友家孩子半夜發高燒,打了社區電話,馬上安排了車點對點送去醫院,看完再接回來。特殊的就醫綠色通道 這次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,讓人松了口氣。
? 停課不停學,但……網課真的挺累人 學校反應神速,第二天就全面網課了。不過話說回來,效果嘛,就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了。家長得盯著,孩子容易走神,老師隔著屏幕也管不過來。具體怎么能讓網課更有效率,可能還得未來再慢慢琢磨吧。
你說抗疫靠的是誰?是政策,是醫院,但說到底,還是一個個普通人。
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小區的志愿者王姐。她自己開個小店,疫情來了店關了,她就跑來當志愿者,天天幫著核酸隊伍維持秩序、幫鄰居送菜。問她圖啥,她說:“啥也不圖,就看大家不容易,我能幫就幫點?!?/p>
還有好多這樣的故事: * 核酸檢測點的工作人員,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戶外,一遍遍消毒,手都凍僵了。 * 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,成了城市里流動的生命線。 * 主動報名的私家車主,組成車隊,免費接送醫護人員下班。
這些微小的個體力量,匯聚成了這座城市度過難關的最大底氣。沒有他們,再好的政策也是空中樓閣。
這事過去以后,我有時候也在想,它給我們留下了什么?除了緊張和疲憊,應該還有些別的。
首先,信息透明太關鍵了。老百姓不怕嚴格,就怕不知道為啥嚴格、接下來要干嘛。及時、實話實說的通報,比什么都能穩定人心。
其次,社區的能量超乎想象。以前覺得居委會就是管管瑣事,疫情一來才發現,一個高效、有溫度的基層社區網絡,簡直就是防災減災的神器。誰家有什么困難,他們最清楚,反應也最快。
最后嘛,就是別自己嚇自己??只疟炔《靖膳隆6谪洶?、信謠言啊,其實都幫不上啥忙,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,把自己和家人的防護做好,就是最大的貢獻。
哈爾濱的冬天是真冷,但那段時間,感覺心里是熱的。疫情像一場大考,考的是城市的應急能力,也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義。雖然不知道未來還會面對什么,不過話說回來,經歷了這些,好像也更有了點底氣。你說對吧?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