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39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刷到過那種……明明是個廣告,但看著看著就忍不住想下單的“唇部護理”文章?它們常常打著“實測分享”、“良心推薦”的旗號,寫得特真誠,但轉頭一想——等等,這該不會就是傳說中的“唇后期軟文”吧?
說白了,“唇后期軟文”就是一種偽裝成真實體驗的廣告文案。它不直接說“買我!”,而是用“我用了三天,唇紋真的淡了”、“閨蜜推薦的,果然沒踩雷”這種話術,讓你不知不覺被種草。
不過話說回來,為什么我們老是中招?因為它抓住了幾個心理弱點:
這類文章雖然五花八門,但套路其實就那幾種。你如果看到下面這些特征,就得留個心眼了:
明明知道可能是廣告,為什么還是忍不住想信?這里頭其實有心理學的原因。人對“故事”和“他人經驗”天生就有信任傾向,尤其是當對方看起來和你很像、有同樣煩惱的時候。
但問題在于……這些“經驗”可能壓根不是真的。很多賬號接廣告時根本沒用過產品,文案都是品牌方給的模板。所以啊,那種寫得特別完美、一點缺點都沒有的,大概率是軟文。
也不是完全沒辦法。你可以留意這幾個信號:
? 賬號突然轉型:平時發美妝的,突然開始推保健品;
? 產品出現頻率異常高:不同賬號同一時間推同一款產品;
? 優惠碼+限時折扣:緊迫感拉滿,催你趕緊下單;
? 缺乏客觀細節:比如只說“很滋潤”,但不提黏膩度、持久度。
如果能同時命中好幾條,嗯……你懂的。
其實軟文這種形式本身沒問題,它是一種內容營銷的方式。大家反感的不是廣告,是偽裝成真實的廣告。
有的博主真的會試用,好的夸、差的罵,這種哪怕標注了“廣告”我們也愛看。但那種純復制粘貼、夸大其詞的,說白了就是消耗信任。所以啊,軟文不可怕,可怕的是為了賣貨放棄底線。
很簡單——因為有效。傳統廣告大家會下意識屏蔽,但軟文藏在內容里,更容易被接受。而且成本低、轉化率高,尤其適合美妝、護膚這類依賴“體驗感”的產品。
不過話說回來,具體哪種形式的軟文轉化效果最好……這個可能還得看產品定位和用戶匹配度,機制還挺復雜的。
下次再看到那種“驚艷全場”的唇部產品推薦,先別急著沖。記?。?/p>
說到底,唇后期軟文只是一種形式。形式沒有對錯,但內容創作者的態度有。對讀者來說,提高判斷力、保持理性,才是對抗過度營銷的最好方式。
好了,今天就聊到這。下次再看到那種“吹得天花亂墜”的唇部推薦,你知道該怎么做了吧?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