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18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——明明產品挺不錯,可寫出來的推廣文案就是差點意思?要么像說明書一樣枯燥,要么吹得天花亂墜反而讓人不信。其實90%的賣點都藏在產品細節里,只是大多數人不會“挖”而已。
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怎么像淘金一樣,從商品里篩出真正能打動人的賣點。別擔心,不需要什么文學天賦,就用“顯微鏡+放大鏡”組合法,保準你看完就能用。
先問個扎心的問題:你上次被廣告打動是什么時候?大概率是某個細節突然戳中了你,比如“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”這種具體到變態的承諾。
賣點提煉的常見死穴:
- ? 把產品參數當賣點(“采用304不銹鋼”)
- ? 沉迷自嗨式吹捧(“顛覆行業”“重新定義”)
- ? 貪多求全列十幾條優勢(消費者根本記不住)
舉個反面教材:某掃地機器人文案寫“強勁吸力2000Pa”,普通人根本不知道2000Pa是多強。但如果說“能吸起黃豆大小的鋼珠”,畫面感馬上就有了對吧?
把產品拆解到不能再拆:
- 硬件:材質、結構、零件來源
- 軟件:功能邏輯、交互細節
- 體驗:開箱瞬間、使用手感、售后保障
重點來了:記錄所有“反常識”的點。比如保溫杯的密封圈多繞了半圈,這種設計師較勁的地方往往藏著黃金賣點。
案例:某吹風機強調“電機軸承用航天級潤滑油”,雖然消費者不懂技術,但會覺得“連潤滑油都這么講究,整體肯定差不了”。
工程師說“熱風流量提升30%”,你要轉化成“以前吹干頭發要10分鐘,現在7分鐘搞定”。記住消費者只關心“和我有什么關系”。
翻譯公式:
技術參數 → 解決什么問題 → 帶來什么改變 → 避免什么麻煩
比如:
- ? “食品級硅膠” → ? “寶寶咬來咬去也不怕”
- ? “72小時續航” → ? “周末郊游不用帶充電寶”
不過話說回來,有些專業術語確實難轉化,比如芯片制程納米數,這時候不如直接說“性能提升但更省電”來得實在。
同樣的功能,換個說法就能讓人心跳加速:
| 普通表述 | 情緒版表述 |
|---------|------------|
| 防水性能好 | 淋雨時還能淡定接電話 |
| 空間大 | 后備箱能塞下3個登機箱+2箱啤酒 |
| 材質堅固 | 被熊孩子摔了10次都沒事 |
關鍵技巧:把賣點變成消費者能炫耀的資本。就像買越野車的人最愛說“上次陷在泥坑里,其他車都趴窩了只有我開出來”。
手機厚重 → “堆料十足的手感”
“降維打擊法”:
用高端技術打低端需求。某千元吹風機強調“恒溫不傷發”,其實幾十塊的吹風機也有這功能,但沒人說出來。
“感官綁架術”:
文字要激活五感:
(具體哪種感官詞最有效?可能得看產品品類,這方面還需要更多案例驗證...)
想象一下:
- 消費者蹲馬桶時刷到你的文案
- 3秒內會不會停下來多看兩眼?
- 看完會不會想截圖發給朋友?
如果答案都是“否”,趕緊回爐重造。互聯網時代的好文案,本質是“社交貨幣”——讓人愿意主動傳播的信息。
最后記?。核屑记啥家沼谡鎸?。把一款普通產品吹上天,最終只會摔得更慘。畢竟消費者可能上一次當,但不會永遠當傻子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