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79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——下班累得像條狗,腦子里唯一的念頭居然是“好想回家切個土豆絲”?或者周末明明可以躺平,卻心甘情愿在廚房泡倆小時,就為燉一鍋湯?
別人可能覺得你瘋了,但你自己知道,這事兒真的有點…上癮。
先問個問題:喜歡做飯的人,圖啥?是圖吃嗎?還真不一定。我認識不少人,做完一桌子菜,自己就吃幾口,光看著別人吃就爽了。
后來我慢慢覺出味兒來了。做飯這事兒,其實是一種低成本的控制感。你想啊,生活里多少事是你拼盡全力也控制不了的?工作進度、老板心情、交通堵不堵…但廚房里不一樣:
這種“一切盡在掌握”的感覺,在現代社會里真的太稀缺了。所以,廚房不像廚房,它更像一個療愈場。你把心里的亂麻,通過切、剁、揉、捏,一點點理順了。最后端出來的不只是一道菜,是一種“我還能搞定”的成就感。
很多人一聽說誰愛做飯,第一反應是:“那你家廚房設備很貴吧?” 這真是個天大的誤解!
當然,你非要買進口鍋、日本刀、嵌入式烤箱…那確實是個無底洞。但說實在的,真正做飯的樂趣,和工具貴不貴關系真不大。我見過用最普通的鐵鍋炒出絕世好菜的大媽,也見過設備齊全但只能煮泡面的朋友。
真正的核心,是對食材的理解和一點點耐心。比如:
你看,這些技巧不需要貴工具,只需要你愿意試錯一次。做飯的快樂,是一種發現的快樂。像做實驗一樣,這次咸了,下次就少放點鹽;這次糊了,下次就調小點火。每一次失敗,都把你往“高手”推近一步。
是,我承認,做飯絕對不算輕松。吃完還得洗碗收拾戰場呢。但為什么我們還是樂此不疲?
因為創造的快樂,遠遠大于消耗的疲憊。
你從頭到尾做出了一道熱騰騰的、能喂飽自己或所愛之人的食物。這個過程里,你投入了時間、心思和感情。最后得到的反饋是極其直接和溫暖的——好吃!或者哪怕只是吃光光了。
這種即時又溫暖的正反饋,你在工作中、人際關系里,可能要等很久才能得到一次,甚至等不到。但在廚房里,一頓飯的時間就能獲得。
不過話說回來,我也不是每次都享受。有時候累癱了,也會選擇外賣。但恰恰是這種“可以選擇不做,但選擇去做”的時刻,才讓做飯的快樂顯得更珍貴。它不是任務,而是你主動選擇的、一種生活的方式。
它看起來改變的只是餐桌上的菜色,但往深了想,它悄悄扭轉了很多東西。
最后你會發現,喜歡做飯,可能不只是喜歡做飯本身。
它代表著你還在努力地、具體地、熱氣騰騰地活著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