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500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?看到別人寫的英語作文用詞高級、結構復雜,感覺自己寫的就像小學生日記,然后拼命模仿,結果越寫越別扭,最后連自己都不想看第二眼?別急著否定自己,這可能是你離“寫好”最近的一次——因為你至少開始寫了,只是方向有點偏。我們總以為“好作文”就得符合某種標準模板,但真的嗎?堅持做自己,用你自己的聲音寫英語作文,反而可能更打動人。
說白了,就是怕。怕老師覺得不夠“高級”,怕分數低,怕別人笑話。這種恐懼讓我們拼命堆砌復雜句型、生僻詞匯,結果寫出來的東西連自己都讀不懂。比如我以前有個同學,總愛用“nevertheless”“furthermore”這種詞,一段話里塞了五六個,老師批改時直接畫了個大紅圈:“你到底想說什么?”
模仿本身不是壞事,但盲目模仿只會讓你失去自己的聲音。英語作文的核心是溝通,而不是炫技。如果你自己都說不清想表達什么,讀者怎么可能感受到?
自問自答時間:到底什么叫“做自己”?是隨便寫不用管語法嗎?當然不是!它其實關乎三點:
不過話說回來,完全不管語法規則肯定不行,平衡點在哪里?可能得看具體情境和老師要求……這方面我也不敢說絕對。
你可能覺得:“考試又不是比誰更‘自己’,而是比誰更符合標準!” 但換個角度想:閱卷老師每天看幾百篇作文,如果突然看到一篇真誠、有個人觀點的文章,會不會更容易留下印象?
我有個朋友高考英語作文幾乎沒用高級詞匯,但因為她寫了自己支教時和孩子們對話的真實故事,最后拿了接近滿分。當然,這不是說簡單就行——她的語法沒錯、邏輯也順,只是沒刻意追求“高大上”。
關鍵不是拒絕學習,而是把學到的變成你自己的工具。比如學了個新句型,先想想:“我平時說話會用這種結構嗎?如果不會,哪些場合更適合它?”
練多了你會發現,真正的好作文不是辭藻堆砌,而是讓讀者忘記語言障礙,直接感受到你想傳遞的情緒和觀點。
確實!比如考試中完全自由的寫作可能翻車。所以更穩妥的策略是:在規則范圍內最大化做自己。比如題目要求討論科技利弊,你可以從自己沉迷手機的經歷切入,而不是硬套“on the one hand, on the other hand”的模板。
平衡點在于:用70%的穩妥結構 + 30%的個人表達。既保證不跑題,又能讓文章有你的影子。
如果只是為了考試,模仿套路或許短期有效。但長期來看?語言是活的,是你用來連接世界的工具。只會復制粘貼的人,永遠沒法真正用英語思考、表達甚至開玩笑。
堅持做自己,意味著你愿意接受現在的水平,同時相信通過持續練習,你能用英語說出獨一無二的觀點。這比任何模板都珍貴——畢竟,世界已經有很多范文,但只有一個你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