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3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這種感覺?每年一到十二月,朋友圈就開始刷屏各種圣誕促銷,但真正能讓你停下來多看兩眼的文案,好像……并不多?為什么別人家的軟文能讓人忍不住想買買買,而你的內容卻石沉大海?今天咱們就來掰扯掰扯,圣誕軟文到底該怎么寫。
先別急著寫,得想清楚一個問題:大家圣誕節到底在為什么買單?
——其實根本不是為產品本身,而是為“氛圍”、為“儀式感”,甚至是為“不想過節太冷清”的情緒買單。
舉個例子,去年某小眾香薰品牌推了一款圣誕限定蠟燭,沒強調成分多牛,而是打了一句:“一個人點燈,也不用怕黑”。結果銷量翻了三倍。你看,它賣的是“陪伴感”,不是蠟燭。
所以寫圣誕軟文最怕什么?——硬邦邦地推產品,卻忘了節日背后是人的情緒。
1. 標題要帶“圣誕感”,但別太俗
別再用“圣誕大促!全場五折!”這種了……試試把節日關鍵詞和用戶痛點綁在一起,比如:
?《圣誕送禮總踩雷?這份清單救過1000個直男》
?《圣誕晚餐總翻車?3道懶人菜譜撐住全場》
2. 開頭5句話必須勾起“記憶點”
用場景代替廣告語!比如賣紅酒的別寫“醇香濃郁”,改成:
“去年圣誕,閨蜜帶了一瓶酒來我家,暖氣片上烘著襪子,我倆窩在沙發里聊到凌晨三點——這瓶酒的味道,后來成了我記憶里的圣誕節?!?/p>
3. 中間埋“隱形優惠”,別粗暴甩鏈接
比如:“文末準備了3份隱藏禮物,送給看完故事的你”——讓人愿意讀到最后。
Q:是不是所有產品都能蹭圣誕節熱點?
A:呃,其實不是。比如你賣辦公桌椅的,硬扯“圣誕送老板一把人體工學椅”就挺尬的……但如果改成“圣誕在家加班,如何坐得不腰疼?”反而能戳中人。
適合圣誕推薦的產品通常有這些特點:
- 高顏值:拍照能發朋友圈的那種
- 強氛圍:和燈光、溫暖、禮物相關
- 低決策門檻:單價低,或者有“禮物屬性”加持
去年有個很火的案例——某小眾襪子品牌,用一篇軟文賣了20萬雙襪子。
他們的結構是這樣的:
1. 開頭吐槽圣誕禮物難選:“送口紅怕色號錯,送玩偶嫌太幼稚”
2. 中間突然轉折:“但有一類禮物,幾乎從不出錯——圣誕襪”
3. 接著講歷史:“其實圣誕襪放禮物的傳統,來源于一個窮爸爸和三個女兒的故事……”
4. 最后才推產品:“而我們做了這款厚絨襪,加了銀線編織,燈光下會微微閃光”
你看,全程沒提“性價比高”“材質好”,而是用故事帶產品,用節日傳統拉高情感價值。
雖然圣誕流量大,但翻車的人也真不少……比如:
- 盲目蹭熱點:曾經有殯葬服務號發《圣誕祭祖指南》……這就過于硬核了
- 過度煽情:圣誕是溫暖,不是苦情,別寫“孤寡老人圣誕夜獨自在家”這種
- 忽略宗教敏感:用“圣誕快樂”比“耶穌誕辰快樂”更安全(畢竟很多人只是過節不在意宗教背景)
圣誕軟文與其說是“推廣”,不如說是“幫用戶找理由消費”。
好的節日文案,是讓產品成為節日的一部分,而不是讓節日成為產品的背景板。
不過話說回來,具體哪種情緒最能打動中國人過圣誕?……這事兒可能還得年年試。畢竟我們的圣誕和西方的圣誕,早就不是同一個節日了——我們過的是“冬日里的溫暖儀式”,是“辭舊迎新的借口”,是“給自己買禮物的理由”。
所以如果你還沒思路,不如直接問用戶:“今年圣誕,你最想收到什么?”
——答案可能比你瞎猜有用得多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