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96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是不是也刷到過那種,明明知道是廣告,卻還是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的房產文章?為啥別人寫的軟文能讓人掏錢,你寫的卻像售樓處傳單?今天咱們就來拆解這個事兒——地產軟文到底該怎么寫才能既不像硬廣,又能把房子賣出去?
先吐槽個現象:90%的地產軟文都在重復"地段好+戶型棒+價格低"的三件套。比如這種:
"XX樓盤坐落于城市核心區,坐擁地鐵5號線,89㎡三房兩廳戶型,南北通透,首付僅需30萬起..."
問題來了:這種文案為啥沒用?因為它只解決了"說什么",完全沒考慮"怎么說"。就像相親時直接報身高體重工資,誰聽了都想跑路。
真正的好軟文應該像朋友推薦:"我上周去看了個盤,陽臺能看到整片櫻花林,突然就理解為啥有人愿意多花50萬買這了..."——你看,沒提一句參數,但畫面感出來了。
人天生愛聽故事,數據打動理性,故事攻克感性。比如:
關鍵技巧:主角要有真實細節(比如"抱著3歲女兒看房那天突然下雨"),矛盾要戳痛點(學區/通勤/婆媳同住),結局留鉤子("后來中介告訴我...")。
當所有樓盤都在吹"地鐵房",你可以說:
"住得離地鐵太近,可能是個錯誤" (然后論證噪音、人流雜亂等問題,再引出本項目"恰到好處的800米距離")
其他爆款角度: - "為什么專家說90㎡是最差戶型?"(引出創新戶型) - "當年賣不動的樓層,現在成了香餑餑"(制造稀缺感) - "這些'缺點',讓我的房子多賣了20萬"(比如層高、異形空間)
別再說"容積率2.0",試試這樣寫:
視覺:"清晨在飄窗上能看到整個城市披著金色醒來" 聽覺:"關窗后突然的安靜,才意識到用了三層隔音玻璃" 觸覺:"地暖從腳底漫上來時,突然理解什么叫'暖宅'" 嗅覺:"推窗那陣桂花香,是開發商特意保留的20年老樹"
實測對比: - 差寫法:"層高3.1米" - 好寫法:"裝修時師傅說'你家吊頂能多做30公分'"
雖然套路好用,但有些紅線千萬別碰:
有個玄學現象:越是急著賣的項目,軟文寫得越硬。反而那些"愛買不買"的豪宅,文案倒是風輕云淡——或許暗示銷售壓力和心理距離成反比?
最高級的軟文看起來根本不像廣告: - 寫《上??Х鹊甑貓D》,最后提一句"在XX樓盤底商即將開業" - 做《學區房避坑指南》,自然帶出項目對口學校 - 甚至拍組《城市陽臺植物圖鑒》,照片背景都是自家樓盤
記住:當讀者反應過來這是廣告時,已經看完80%內容了,這就是贏。
寫到這必須老實說,地產軟文的效果其實很難量化。有時候你覺得爆款的文案,客戶根本不買單;隨手寫的朋友圈,反而帶來好幾組到訪。可能和推文時間、市場情緒都有關系...這個領域還有很多搞不懂的玄學。
不過話說回來,好文案的本質是替客戶說出心里話。就像那個經典案例:賣的不是鉆頭,是墻上的洞。對應到地產就是——客戶要的不是89㎡三房,是孩子能跑得開的客廳,是不用和老人搶的衛生間,是能曬被子的陽臺...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