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87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么你總能在各種平臺刷到多芬的廣告?而且這些內容看起來根本不像廣告,更像是一篇篇走心的分享?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現象背后的門道——多芬軟文。
說白了,多芬軟文就是多芬品牌方精心策劃的一種“看起來不像廣告的廣告”。它不直接推銷產品,而是通過講故事、分享價值觀、引發情感共鳴的方式,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對品牌的認知。
那它和硬廣有什么區別?硬廣是直接喊“買我!”,軟文則是溫柔地告訴你“我懂你”。比如多芬很少說“我們的沐浴露保濕效果好”,而是講一個關于“真實美麗”的故事,讓你不知不覺中對品牌產生好感。
原因其實挺復雜的。首先,傳統廣告大家已經免疫了,看到就直接劃走。而軟文呢?它藏在內容里,你甚至意識不到這是廣告。多芬的核心策略就是“內容即廣告,廣告即內容”,讓你在接收信息的同時自然接受品牌理念。
其次,多芬的目標用戶大多是女性,她們更關注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。軟文恰恰能滿足這一點。比如多芬著名的“Real Beauty” campaign,通過展示不同體型、膚色、年齡的女性,傳遞“真實就是美”的觀念,這比單純賣產品高明多了。
不過話說回來,這種策略也不是完美無缺。有些人會覺得品牌在“夾帶私貨”,或者價值觀輸出過于刻意。但整體來看,效果還是杠杠的。
如果你仔細觀察,會發現多芬軟文有幾個高頻出現的模式:
雖然我們很難拿到多芬的內部數據,但有一些行業報告可以參考。比如某營銷機構分析顯示,多芬的軟文類內容互動率比傳統廣告高出3倍以上,尤其是分享率和評論深度明顯更優。
另外,多芬的品牌搜索量在大型campaign期間通常會有顯著提升。這或許暗示軟文在品牌認知建設上確實有用。當然,具體轉化率有多少,可能只有內部才知道,畢竟銷售的影響因素太多了,沒法單獨歸因。
肯定有人吐槽:這不就是變相洗腦嗎?確實,軟文因為其隱蔽性,一直存在倫理爭議。比如有些內容不標注“廣告”,用戶可能誤以為是獨立推薦。
多芬自己也踩過雷。之前有個案例是,他們推了一個“用戶自發分享”的帖子,后來被扒出來是品牌策劃的,導致一陣信任危機。所以現在平臺監管也越來越嚴,要求明確標注合作內容。
其實沒那么難,幾個小技巧:
無論是做品牌還是做自媒體,其實都能從多芬身上學到點什么:
總之,多芬軟文之所以能成功,不是因為套路深,而是因為它真的戳中了很多人的情感需求——雖然它本質上還是商業行為。品牌營銷的未來,或許就是這種“既像朋友又像推銷員”的模糊地帶吧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