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64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發現,最近不管是小賣部、燒烤攤,甚至一些網紅餐廳的冰柜里,都擺上了一種叫“大窯”的汽水?那個看起來有點“土氣”的橙白配色瓶子,怎么突然就殺回來了?它不就是我們小時候喝的那種老汽水嗎?今天,咱們就來聊聊——大窯到底憑什么翻紅?
先說點實在的。大窯其實不是新牌子,而是個老面孔。它1983年在內蒙古誕生,本來是個地方性飲料廠,主打的就是那種香精色素少、氣兒足、喝起來有“老味道”的汽水。但你可能要問:老汽水那么多,為啥偏偏是它火了?
我個人覺得啊,首先它踩準了“懷舊”這個點。這幾年,大家吃慣了精細加工的東西,反而開始想念過去那種簡單直接的味道。大窯的包裝雖然看起來不那么“高級”,但反而給人一種靠譜、不搞虛的感覺。而且它的容量大啊!一瓶520毫升,比普通可樂多一大截,喝著過癮。
不過話說回來,光靠懷舊肯定不夠。它能在市場上站住腳,或許暗示了消費者對飲料的需求正在悄悄變化——大家開始有點厭倦那種過于甜膩、添加劑味道明顯的飲料了,反而更喜歡簡單、解渴的類型。
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,大窯很少在超市里做大規模促銷,反而更多出現在餐館、大排檔、火鍋店這些地方。為什么?——因為對老板來說,這玩意兒好賣、利潤高、顧客也認可。
我們來算筆賬:一瓶大窯的進貨價通常比同量的可樂雪碧要低,但售價可以做到差不多,甚至略高。老板愿意推,是因為能多賺點;而消費者也愿意點,是因為覺得“挺特別”、“量大有性價比”。
再加上它那種玻璃瓶裝(也有PET瓶),看起來有點復古感,配燒烤、火鍋這種重口味的餐食,特別解膩。你想想,吃一口辣的,再來一口冰鎮大窯——那叫一個爽。這種場景感,是很多現代飲料給不了的。
你可能幾乎沒在電視或視頻網站上看過大窯的廣告。它基本不走傳統狂砸廣告的路線,而是把精力全部鋪在線下渠道。比如:
當然啦,具體他們是怎么談下那么多餐飲渠道的……這個內部策略我們外人可能不太清楚。但結果就是:你幾乎在哪都能見到它了。
雖然現在大窯勢頭挺猛,但也不是沒有挑戰。比如:
所以別看現在火,長遠來看還得持續創新才行。比如開發新口味、拓展新場景,甚至能不能講出更吸引年輕人的故事……這些都得慢慢看。
說了這么多,你發現沒?大窯的走紅其實不是一個偶然。它背后是:
所以下次你在飯桌上看到它,可能就不會只覺得它是一瓶“老汽水”了。它也許暗示了一種消費趨勢的回歸:人們開始再次青睞那些直接、不復雜、有真實感的產品。
當然,它能不能一直火下去?誰也說不好。但至少現在,它讓我們看到:哪怕是在可樂、雪碧幾乎壟斷的市場里,老牌子用對方法,還是有機會翻身的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