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78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?——周末爬了個山,看到一片特美的云海,立馬掏出手機咔嚓九連拍,精修調色半小時,最后心滿意足地發條朋友圈,配文“被自然治愈的一天”。然后接下來一整天,你會時不時點開看看有多少點贊評論。
說實話,我們都干過這事。但你想過沒:為什么我們總愛在朋友圈里曬自然?這背后到底有啥心理在作怪?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既日常又有趣的話題:大自然的軟文發圈。
說到底,人嘛,總是有點“顯擺”心理的。不過分享自然風景可能還不止這么簡單。
你有沒有發現,當我們看到好看的風景、可愛的動物,甚至只是一株開得特別茂盛的花,第一反應經常是:“我要拍下來!”——而不是安安靜靜地多看幾眼。
這或許暗示了我們與自然相處的方式正在悄悄改變。我們不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、用身體去感受,而是更習慣通過鏡頭和屏幕去“體驗”自然。拍下來、修圖、寫文案、發布…這一整套動作仿佛成了新型的“自然儀式”。
不過話說回來,這也不全是壞事。至少說明我們還在意自然,還愿意為它停留。
不是所有自然照都能獲得好評。我翻了自己和朋友們上百條朋友圈,發現了一些規律——下面這幾類內容,更容易成為“爆款”:
當然了,這些只是我的個人觀察。具體為什么這類內容更容易被傳播,其實機制還挺復雜的,可能和人的共情心理、審美偏好都有關系,這方面我還真說不透。
不知道你有沒有同感——發自然風景照的時候,我們寫文案的心態和其他內容不太一樣。
曬美食可能會帶點“拉仇恨”的意思,曬健身照或許有點暗暗炫耀,但發天空、樹木、山川湖海的時候,文案往往更平和,甚至…更真誠一點。
就像是一種無意識的集體行為:我們在朋友圈里共同營造著一片“自然凈土”。雖然大家也知道這可能只是一種美化過的現實,但好像誰也不愿意戳破這個美好的氣泡。
看到一個朋友頻繁曬出爬山、徒步、露營的照片,你會不會也有點心動?甚至終于在一個周末,自己也走出家門去了公園?
這種“被影響”其實挺有意義的。雖然一開始可能只是模仿、跟風,但真的接觸多了,有些人就開始真心喜歡上戶外活動了。從追求出片到真正享受自然,這個轉變還挺美妙的。
說到這里,我得提個問題:我們分享的自然,有多少是真實的?有時候為了拍照好看,會不會不知不覺破壞了環境?比如踩踏草坪、摘花擺拍…這些可能都得注意。
如果你也喜歡分享自然,這里有幾個小建議:
說到底,“大自然的軟文發圈”之所以能持續存在,是因為它滿足了我們的某種深層需要——對美的共鳴、對自然的向往,還有一點點被認可的小期待。它不完美,但挺真實。
所以下次你再看到那片好看的天空,想發就發吧。畢竟,愿意為自然停留和分享的心,本身就值得珍惜。
【文章結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