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81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
【文章開始】
你是不是也發現——朋友圈里總有人曬太太口服液的空瓶?超市貨架上它永遠擺在最顯眼的位置?明明那么多保健品,為啥就它成了"中年女性標配"?今天咱們扒一扒這個神奇瓶子的軟文營銷套路,看完你可能想給自家產品抄作業...
先問個扎心問題:你知道自己買的到底是藥還是糖水?其實人家包裝上明明白白寫著"保健食品",但軟文愣是把它寫成了"女性救星"。來看看他們的經典操作:
不過話說回來,能精準踩中35-55歲女性的焦慮點,這本事確實不服不行。
最近重翻90年代的軟文差點笑出聲,當年他們居然用"NASA宇航技術"來背書(雖然至今沒搞懂太空和養顏有啥關系)。但必須承認,人家升級話術的速度比iPhone更新還快:
最絕的是始終不說透到底治啥病,但讓你覺得喝了就能從里到外發光。這種"模糊美學"簡直值得寫進營銷教科書。
突然發現個有趣現象——太太口服液的軟文主角從來不是明星,而是這些角色:
這種素人KOC策略比明星代言更狠,畢竟你會覺得"她和我差不多,她行我也行"。不過最近開始出現翻車案例,有人扒出多個"用戶見證"用的是同一張素材庫照片...
仔細拆解他們的文案,會發現每個標點符號都在催眠你:
最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像科普的"小貼士",最后都會繞回"建議搭配本品使用"。據某離職策劃透露,他們專門研究過藥店收銀臺的擺放心理學。
去年突然在小紅書爆火的"太太口服液隱藏喝法",大概率是他們自己策劃的反向收割:
這波操作直接把客戶群拓寬了15歲,雖然醫學界至今沒人能說清這些混搭是否安全...
你以為人家只靠寫文章?看看這些神級周邊操作:
有個冷知識:他們每年更新的包裝色號,其實是根據潘通流行色提前兩年預測的。
寫了這么多套路,突然有點迷?!绻a品沒效果,怎么可能暢銷20多年?或許暗示確實存在某些成分對部分人有用。但必須提醒:
下次再看到那些讓人心動的軟文,記得先問三遍:"它到底在賣產品,還是在賣希望?"
【文章結束】